坚定信心 明确路径 深化改革 真抓实干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孙其信校长在2014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2月28日
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按照学校安排,我们今天召开2014年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回顾前一阶段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以圆满完成2014年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刚才,我们对2013年度教学、科研、推广工作中的突出成果,以及管理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他们都是各工作岗位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我们应当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按照惯例,我先要对学校2013年工作进行总结回顾,根据校党委研究通过的2014年工作要点,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关于2013年工作,年前梁书记向党委全委会工作报告中以及我向教代会工作报告中,都进行了全面总结。今天会议印发了新一期校报,也对学校2013年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接下来,结合学校工作要点,围绕“坚定信心、明确路径、深化改革、真抓实干”这一主题,我谈四点意见:
一、坚定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信心
2010年初,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战略三步走”的实施路线图。今年是学校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也是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的关键节点。准确把握学校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客观分析目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对我们做好下一阶段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合校14年来,学校改革、建设、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办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积累了经验。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念,奋发有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在这里,我想用一组数据与大家一起总结回顾合校14年取得的成绩与进步:
从办学基本条件来看,办学收入从1999年的2.0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89亿元,增长了8.61倍;教职工人均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10.8万元,增长了8倍;校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从5200亩、54万平方米增加到6950亩、95.64万平方米。
从办学基本状态来看,在校学生规模从1999年的7742人增加到31196人,特别是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生源质量逐年向好,本科招生从当年重点线降20分录取,到2013年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各省区一本线42.7分,这个进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此外,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从3个、1个增加到16个、7个。14年来,我们与世界上90所海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累计合作院校达135个,其中11所大学为全球排名前100位。
从科教队伍结构来看,新增7个国家“人才项目专家”特聘专家,4个长江学者(讲座、特聘),6个国家杰青,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其中2013年有13人。科教队伍博士学位比例从16.1%增加到54.6%,队伍地缘、学缘、学历结构大大改善。
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来看,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从年到位科研经费来看,1999年全校仅有1800万元,2004突破1亿元,2008年超过2亿元,2010年迈上3亿元,“十二五”时期稳定在3.5亿元左右。
在直接体现基础研究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从1999年的19项增加到2013年的17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33位,农林高校第2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从高水平国际论文产出来看,发表SCI、EI、SSCI论文从1999年的19篇增加到2013年的1797篇,其中2013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CI论文1364篇。特别是第一署名单位SCI论文,2007年以来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2014年很有希望跨过1000篇大关。
从标志性成果来看,14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平均每年2.4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参与完成21项。
回顾14年历程,合校后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建设一所内涵更强、质量更好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积累了经验。特别是,我们结合自身特色,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创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成为科技部、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先行探索。在座各位都是这一巨大跨越的见证者、推动者、贡献者,这是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回顾14年的历史跨越,我理解,最重要的经验在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释放办学的活力,持续激发发展的潜力。我校是当年国家科教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改革是推动学校14年不断进步的总钥匙和力量源头。在日常工作中,在与其他老领导交流中,我都深切感受到,在学校诸多重大决策中,我们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推动了改革的推进,实现了事业的发展,并在若干关键指标上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各项事业实现质的飞越。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幅提升,国际可比办学指标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学校的今天,如果不能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就难以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只要我们找准方向,抓住突破口,永不懈怠,扎实奋斗,各项事业就会加速进步,不断迈上新的更高水平。每一位师生都应当坚定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决心与信心,坚定不移地追求卓越,坚持不懈地实现学校的愿景。
最近,我又重新学习了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党委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定位,高瞻远瞩地谋划了“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图:2010—2015年,汇聚人才,夯实基础;2016—2025年,突出优势,提高水平;2026—2034,全面突破,整体跨越。回顾合校后14年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战略谋划符合国家的要求,切合学校的实际,经过持续接力的奋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如果以合并组建为起点,放眼更宽广的发展背景,与国内外一流农业大学分析比较,我们对“三步走”发展战略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从1999年合校到2014年建校80周年,可作为更大意义上的“第一步”,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奠定基础、积蓄力量、积累经验。以校庆为节点,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将基本完成,学校具备了走向更具内涵、更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通道的基础,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奠基期。
建校81—90周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缩小与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可称之为追赶期。
建校91—100周年为第三阶段,我们要超越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全面缩小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差距,甚至在若干关键指标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这一阶段可明确为跨越期。
考虑学校当前的发展态势,借鉴国内外大学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完全可行的。
形势决定任务,方向决定路径。在第一步向第二步战略转变的关键节点,实现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我们经常讲,建设高水平大学,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我理解,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流学科,学科竞争力不强。国家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直接反映了这一突出问题。学科竞争力不强,核心在于缺乏学术领军人才,关键在于缺少标志性科技成果。
对比国内四所部属农业大学状况,在高层次人才队伍与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差距显而易见。从最能体现学术创新能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青年人才项目、优青等中青年学术队伍来看,我校差距非常明显:中国农大长江学者20人,华中农大10人,南京农大4人,我校1人;中国农大国家杰青40人,华中农大14人,南京农大13人,我校5人(现在校工作);中国农大国家“国家青年人才项目”6人,华中农大5人,南京农大和我校均为0;中国农大国家优青10人,华中农大3人,南京农大5人,我校为0。从国家级科技奖励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国农大国家奖19项,其中主持完成7项,参与完成12项;华中农大7项,主持3项,参与4项;南京农大9项,主持5项,参与4项;我校8项,主持1项,参与8项。我校总数不少,但主要是参与完成。国家奖的分布结构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我校拔尖学术人才匮乏,在科研上是方面军,还不是主力军。从办学规律而言,我们的办学规模根本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质量。从国家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很多学科的科教队伍总数和授予研究生学位数都处于全国第一,但在反映学科内核和决定性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我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还需解放,管理制度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活力,没有建立起真正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体系,需要持续地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就是发力的突破口,面难不惧难,找准正确的思路,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我们才能有效克服解决这些问题,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实、走得更远。
二、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路径
要加快追赶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关键要把各项工作的重心聚焦在学科建设上,把力量凝聚到学科建设上,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科水平和竞争力。当我们在涉农学科领域拥有若干国际先进的学科,我校必定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2013年是学校学科建设年,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经过系统的调研、深入的研讨、广泛的征求意见,完成未来中长期学科建设的战略谋划。最近校党委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决定》。《决定》全文共17个方面,安排了56项重要任务。今年我们要着力落实其中的20项任务。
在年前召开的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做了一个发言,讲话全文已发到校园网,就不再重复了。在此,要强调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学校中长期发展有四项重大使命:解决国家食物生产、资源利用与生态保育、区域发展、食品安全中的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第二,加强学科建设的路径是:明确学科方向,确立目标定位,优化学科布局,理顺学科关系,创新工作机制。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的举措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国际化战略。
第四,学科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是:追求学术卓越,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此外,在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7+4”学科布局的战略考虑,我重点做了解读。关于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学校将会出台实施相关办法,不再一一详述了。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是一所大学办学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学科建设是全校工作的总纲领,是一项必须举全校之力、汇全校之智、集全校之为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科办一个单位的责任,必须把学科建设的各项部署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战略、制度建设、条件支撑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三分靠谋划,七分靠执行,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全面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
刚才,我分析了我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贯彻落实学科规划,就要在集中力量破解瓶颈制约和根本性难题上下功夫。结合学科建设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学校考虑,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抓手是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
为什么突破口在于科技创新呢?我理解,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我理解,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术,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服务区域发展等重大使命上有更大的作为与贡献,必然也必须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的突破与提升。第二,参与国际学科竞争。当今世界一流的学科无一不是站在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引领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看一看作为我们发展标杆的戴维斯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瓦赫宁根大学,他们的相关学科引领了学科的国际前沿。加州大学系统在生物医学上的卓越学术地位,支撑加州成为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本月26日,伊利集团联合瓦赫宁根大学,成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瓦赫宁根大学及周边聚集了大量国际顶级的食品科研院所,是全球食品及营养研究集群所在地,被称为“食品硅谷”。中国乳制品企业第一次在海外设立研究智库,就选择在这里。第三,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当前制约我校学科水平的最大短板在于创新能力,在承担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上,以及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科技贡献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科技创新,最好的出路也在于科技创新,舍此别无选择,大家必须有深刻的认识。
为什么说抓手在于人才队伍呢?人才强校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任何成就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完成的。世界所有的一流学科,必定有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最具活力的青年学术队伍。没有一流人才,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学科,任何愿景、任何谋划都仅仅是构想。
三、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路线图实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面貌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指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
2014年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把今年作为管理改革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解放思想、完善治理、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要以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为动力,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各领域各环节。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决定,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方面,学校有以下重要考虑:
一是加快学校发展,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必须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不失时机、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
以学科规划为例,学校发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中,没有把学科方向凝炼作为附件同时公布。原因在于,部分学科方向凝炼还不到位,没有把握好。不客气地说,部分学科方向是拼凑式、因人设方向的,脱离国际学科的前沿,也找不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如果在学科建设工作机制、学科组织模式不做改革,《决定》很难发挥预期的成效。
再以科技创新为例,“小、散、乱”问题依然存在。比如,省部级平台牌子太多,存在多点虚挂现象,研究力量分散,缺少大项目支撑,资源开放共享与协作攻关不够,甚至一个教授就负责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缺乏较好的科研团队基础。为此,学校将着力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整合同类研究基地并推进实质性运行,集中各方面力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制约。所有的改革都要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继本科教育改革之后,学校将很快出台实施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并对本科教育“40条”执行绩效进行总结评估。按照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愿景,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机制、教育模式、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等,都还有较大的差距。2014年学校工作要点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的水平和高度,决定了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合校14年来,每一次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大转变,都带来了事业的大进步、大发展。以基础研究为例,我们一向重视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能力不强,对国际论文重视不够。我们逐步认识到,要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以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办学的质量水平。基础研究上不去,应用研究很难上水平。有关研究报告提出,一项高质量发明专利必须以3—5篇研究论文为支撑。没有基础研究,何来技术创新?思想观念的解放,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推动自然基金项目和国际论文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再以科技推广为例,我们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立足产业核心地带建设试验站,以科技的力量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如果当年我们还是简单地派出科技人员下乡,遍地开花,到处布点,而不把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很好地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科技推广的新路子。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立足基本国情校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落实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在按照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参考其他高校做法,充分考虑办学实际,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中国农大要求,每个博士生导师每月给学生提供资助1800元。根据学校科研项目分布和导师队伍实际情况,我们暂时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经过多次统计测算,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要通过学校和导师共同出资,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资助力度。实事求是地说,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各项举措根本并不超前,其实很多是在补课。我们必须立足基本校情,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改革,否则很难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有大的提升。
四、以优异成绩迎接八十周年校庆
今年是学校建校80周年暨合并组建15周年,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今年的工作进展,决定着我们如何迎接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的到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开创学校的未来。在核心办学指标方面,我们要努力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要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20名左右,其中“人才项目专家”1-2人,“国家青年人才项目”1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2人,学校“特聘教授”6人左右。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1-2支、“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以上。为加大校内人才支持力度,结合学科规划重点方向,从今年起每年选派10—15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3年左右的海外系统提升,学校全额资助,期间免除教学考核,工资正常发放。通过对优秀青年人才的重点支持,培育一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的后备力量。
关于教育教学工作,在两轮评选落空之后,我们希望在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方面实现突破。生源质量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基础,2014年本科招生分数要比上年再提高5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要不断线,今年再获评1篇。2014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压力较大,各有关单位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各种困难,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90%以上,并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层次。
关于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论文总数要力争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虽然ESI排名机制有所变化,我们还必须尽力在国际可比办学指标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期目标是180项以上,而且杰青、优青项目必须实现新突破。在国家奖方面,要有主持完成的奖励。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要达到1500篇。到位推广经费要达到7000万元(不含财政部3000万元专项),获评省部级推广成果一等奖2-3项。
关于国际合作与交流,我校总体形势不错,但实质性国际合作,特别是联合办学、科研合作上还没有标志性的进展。最近,教育部启动认定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核心要求是双方要以联合实验室为合作载体,以法人共建协议为机制保障。按照这样的要求,我校的实质性国际学术合作差距不小。我们今年要与一所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启动创办一所高水平国际化学院,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走出关键性的一步。要加大力度实施本科生海外访学计划,充分调动学校和学院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此,要特别表扬水建学院自主组织学生赴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学所做出的成效。希望其他学院也积极主动地组织,派出更多学生走出国门、拓宽国际视野。
关于办学条件支撑保障,办学收入要达到21亿元。今年是校庆年,学校争取社会捐赠目标是5000万元。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办学资源。今年农科大楼、食品葡酒大楼要按期竣工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善相关学院的办学条件。
同志们,奋斗托起梦想,实干开创未来。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加快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庆祝建校80周年!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环球360手机版登录 - 环球360手机app下载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