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首页» 党群工作» 学习园地
 

孙其信校长在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         发布日期:2012-06-25     浏览次数:

     

高水平大学如何办高质量本科教育

——在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2412日)

孙其信

 

同志们:

最近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会议,制定颁布了《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质量30条”),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各高校要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根据学校党委研究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启动会。本次大讨论是为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高等教育质量30条”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讨论,我们要找出制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问题和障碍,研究制定符合国情、适合校情、具有实效的一揽子意见和改革方案。结合对中央文件精神的学习和校内外的调研,我谈一谈对提高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大讨论工作做一些安排部署,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同思考、研究。

一、统一思想,明确使命,进一步增强对提高质量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自从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特别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概括起来讲,就是突出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要从规模外延扩张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转变。在“十二五”这样一个战略时期,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为何对高等教育质量如此关注和重视呢,我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从宏观层面讲,第一,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很多,从国际上看,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高等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高端引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振兴。因此,提高质量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第二,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是率先建设了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支撑和引领了持久的发展繁荣。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崛起进程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央强调,中国要建设世界经济强国,首先要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教育、科技强国必须也必然要创办一流的高等教育。第三,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据统计,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基础研究60%以上的成果来自高校,高新技术研究一半以上的成果来自高校,人文社科研究70%以上的力量和成果来自高校。如果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这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总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发展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

从微观层面来讲,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和最大的责任。衡量一所大学的质量水平首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第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事业发展前途,在就业市场上有过硬的竞争力,成为“著名商标”和“免检产品”。第三,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较大差距。就像温家宝总理在苏州工业园调研时所强调的,中国要有自己的乔布斯,要有占领世界市场的像“苹果”一样的产品。第四,造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完美人格的优秀学生。随着经济社会迅速转型,以及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理想、能力素质、职业选择等都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应对这些新的情况。第五,从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而言,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仍然是“毛坯”,不是“成品”。随着科技革命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要培养健全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按照这样的要求,本科教育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触及深层次核心问题,创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基于以上考虑,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对于完成今年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对于办学理念价值的凝练提升,对于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

高水平大学如何办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曾经片面追求学术成果,本科教育变成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被批判为“失去灵魂的卓越”。1998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下属的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博耶报告),针对本科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十大改革途径,掀开了本科教育改革的序幕。经过多年努力,不仅加强和改进了本科教育,也为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体判断,我们在教育体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等各方面都存在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破旧立新,努力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现状和问题

任何忽视甚至抛弃历史的改革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当认真分析现状,总结学校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清醒看到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瓶颈制约,才能找到改革的出路和方向。

在教学条件方面。客观地说,合并组建以来,学校的基本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与同类院校相比,硬件设施是靠前的,这是提高质量的基本物质基础。在今年的财务预算中,学校又新增了2500万元的投入。不难看出,在提高质量方面,学校是有高度共识和坚定决心的。学校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潜力非常巨大,但是由于体制机制问题,资源有效盘活和高效利用程度不够,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可以说,加大投入是重要的,但物质条件不是制约质量的根本问题。

在教育理念方面。经过合校后两次教育思想讨论以及2008版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新的形势下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期盼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在生源质量方面。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在稳步提升,2011级学生的平均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26分,达到历史新高,这与合校前后的降分录取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持续提升,学生的智力基础和文化成绩还将继续走高。有学者说,办大学就是汇聚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和更具创造天赋的学生,相互碰撞启发熏陶。如何不断提升生源质量,努力吸引一流的生源,同时创造一种良好的软环境,使得各类杰出人才能够竞相冒尖,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对一所大学最大的挑战。

在师资队伍与学术科研方面。有学术的教学和以教学为基础的学术研究,正是一所高水平大学的魅力所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是知识的搬用工,而是知识的创造者,科学研究真正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来开展,教师能够把学术最前沿、产业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人才培养在一种创造的氛围中进行。实现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把学术、科技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人才培养优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引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我们还没有真正地破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方面。我们建立了创新学院,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方案系统设计和协调推进方面还有一些明显缺陷。

可以说,我们在培养理念、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甚至有些制度、政策、办法不是激励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阻碍了人才培养。

(二)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广泛深入开展学习调研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需要一场全新的、深刻的思想解放。在认清教育现状、找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坚定不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系统改革方案。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学校组织开展了校内外教育教学调研,目的就是要拓宽视野,敞开思路,在与同行比较、审视、借鉴中,取他人之所长并为我所用。视野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我反复强调,我们决不能局限于陕西、杨凌,一定要立足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站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培养未来社会精英人才的高度,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最近,学校组织了澳大利亚教育管理学习培训班的成果汇报,带来了很多的鲜活的理念和先进的举措。我带队走访了哈尔滨工大、东北林大、北京林大和中国农大等兄弟高校。很多同志感言,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值得学习借鉴的独特理念和做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存在的差距,摸清发展的出路。看准的事情,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否则我们将在观望中错失改革创新的机遇,在犹豫中贻误自我提升的境域。

在哈工大,我与王树国校长交谈中了解到,哈工大在一个新校区成立了本科生学院,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了高中应试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最近《中国高等教育》刊发了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的一篇文章。安校长提出,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应实现四个战略性转变,即:本科教育观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本科教育模式由封闭狭隘向开放统整转变;本科教育模式由注入式向探究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本科教育评价由专业知识导向型向知能结构导向性转变。去年,中国农大经过长时间调研、论证,推出了本科教育的“十大改革”。在国内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在急剧升温,教育改革正成为一种潮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人才培养之路注定越走越窄。因此,我们要彻底敞开视野,持续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和经验,充分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努力开创我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三)从教学管三个方面系统研究本科教育改革

从系统论考虑,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要研究和改革人才培养,关键要抓住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内涵。我理解,人才培养是由教、学、管三大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在三大要素中,首先是教,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具体地讲就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曾经走过了一条学习苏联专才教育的道路。大规模院系调整,实行文理分科,强调专业化教育。应当说,专才教育对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该模式也存在很多弱点,比如重理轻文,学科专业狭窄,教育创新能力不足,等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单一知识和技能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要求。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率先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全面推进通识教育;南京大学实施“三三制”改革,培养过程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等三个阶段,规划“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等三类发展路径;西安交大实施基于通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培养模式,进行书院制实践。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在一定时期内,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仍然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基于这样的现实,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国大学而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应当是必然选择。对于不同的大学,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主要培养解决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的人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结合,既要紧跟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又要实事求是,突出个性,不能一概而论。

从世界上来看,哈佛、耶鲁与麻省理工的教育理念也是不一样的。我去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大学校长耶鲁大学培训班,专门考察了耶鲁大学传承数百年的通识教育。耶鲁大学大师云集,招生规模很小,坚持实施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经济政治的领导者和社会变革的引导者。麻省理工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工科大学,目标就是培养杰出的科学家和卓越的工程师。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不是完全对立的,各有其优点,各有其适用性,既不能否认通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又要因地制宜地具体考察分析每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历史积淀和教育现状,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我前一段时间带队到哈工大调研,哈工大以“规矩严格、功夫到家”著称,主要面向国防军工培养优秀的工程师,堪称又红又专的典范。他们成立本科生学院,强化学生理工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通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成效很显著。我校2008版培养方案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实践中很多学院反映,基础课程太多,专业课程被大大压缩,影响了专业技能培养。教师批评说,学生毕业出来没有专业特长,学植保的不会治病,学农学的不会搞育种。教育改革之路怎么走,培养模式怎么改,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研究。

我考虑,对于我校来讲,如何办好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应当充分考虑以下问题:一是虽然有很多学生在非农岗位就业,培养人才的总体定位仍然是产学研紧密结合、解决“三农”问题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学校的传统,也是国家的需求;二是学生城乡来源结构和基础教育质量,与沿海一流大学有明显差距,学生的眼界视野和知识面不够广博;三是学科专业以大农为主,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还不平衡,在短时间内“理轻文弱”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要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缺乏应有的智力资源。基于以上考虑,我想,我们的本科教育应以“基础知识扎实、能力素质突出、富有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理念,既要面向行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基本专业技能,又要加强文理基础,抓好基础自然科学和通识人文社科的教育,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在确立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后,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大家反映,现有的人事制度和激励政策,引导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前一段时间听了几节本科生的课,一节是一位省级教学名师主讲高等数学,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一气呵成,效果非常好,像是一场精彩的演出。而在其他的课堂上,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仅仅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天职,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无可替代。如果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教学方法、知识学养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教育教学的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目前,“上课满堂灌、考试一张卷”的教学依然盛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普遍存在,这有教育理念的原因,有课程设置和班级规模的因素,更多的还是教师教学水平与课堂驾驭能力的问题。僵化呆板的教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绝对培养不出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良好有效的互动,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

从学生方面来讲,在新的时代,学生的学业追求、职业定位、人生选择、学习态度兴趣等方面都发生新的变化,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他们的个性更加鲜明,性格更加阳光,选择更加多样。有的学生希望成为学术型人才,以学术研究为人生追求,主要是在国内或出国读研深造;有的定位为应用型或者复合型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职场,在相关行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职业愿景。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基础条件,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建立学术研究、交叉复合、创新创业等多样化培养体系,特别是有意识地培育具有探索兴趣和创造潜质的学术人才,为学校创办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更远大的理想抱负,明确更高尚的责任担当。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仅仅有教育者的努力,离开受教育者的主动积极参与,也是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的。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转专业。很多学生反映,所学专业并非他们的选择,不是热门专业,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客观地说,与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工科大学相比,我校的学科结构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错位的,优势农科专业可能是就业的冷门专业,热门工科专业恰是弱势专业。转专业政策怎么调整,要不要完全放开?中国农大推出“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学校不再设置硬性条件,资格条件由接收学院设定。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根据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社会需求、毕业去向、学生意愿等,合理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转专业政策,增加辅修、双学位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高培养层次。这需要深入系统研究,进行前瞻性、全局性的设计。

从管理方面,大家普遍感到,2008版培养方案需要深化修改完善。举个例子,教师反映最强烈的学生评教问题。学生评教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偏差,有人形容为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甚至部分教师迫于评教压力,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另外,关于学生考试问题。大学教育要“授人以渔”,不是培养死记硬背的考试机器。现实是考试一张卷,一锤定音,应试教育在大学还有很大市场,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能力,包括学习、思维、表达、组织和实践能力,发现、凝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哪个专业,无论什么发展路径,对于学生来说,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欠缺的。凡是重大的创新,无论学术的还是应用的,都是超出既有知识局限,以创造性方式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评价方式是一个指挥棒,考试方式怎么改,如何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协调发展,如何把课堂研讨、课程论文、实习实践与考试等结合起来,给学生学习成绩客观准确的评价,希望大家一起研究。

总之,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重新理清后,要从教、学、管三个层面,抓好教风、学风和教学管理,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认真推进教育思想大讨论

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方案,党委常委会已经研究通过并将印发实施。方案对指导思想、组织形式、进程安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等方面都要做了明确具体部署,在此,我就不再逐条宣读了。学校成立了张书记和我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抓好落实。学校将邀请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各学院(系、部)和有关部门要落实本单位大讨论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思想专题研讨会和学生座谈会,也可以组织到兄弟院校开展调研,认真梳理教育中的成效,找出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要通过广播、网络、校报等广泛宣传教育理论研究新成果、教学改革新信息,形成全员参与教育讨论,服务教学改革的良好格局。

整个活动从今天启动,六月底结束,分为宣传动员、研讨交流和回顾总结等三个阶段。教育改革是学校今年的头号工程,年底学校将组织召开全校教育教学大会,制定出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揽子意见和配套改革方案。教育思想大讨论能否取得实效,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能否顺利召开,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改革能否沿着正确路径继续深化。希望大家从办学育人的高度,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本次大讨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组织好,贯彻好、落实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和认识,请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希望大家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全面推进学校各项教育改革深入持续开展。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环球360手机版登录 - 环球360手机app下载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