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经过寒冬的花绽不出馨香的蕊,没历过风雨的天露不出湛湛的蓝,就像人生,只有用百分百的热情去迎战困难,才能释放出生命的精彩,这就是李登海身上所诠释出的人生哲理。
9月13日下午,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先生来到我校为我们做了一场题为“成长与创业”的专长报告会。在这近两小时的报告会上,他用家乡莱州话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历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农民发明家身上熠熠的闪光点。
与袁隆平齐名的“南袁北李”之李,就是这位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先生。在中国育种界,李登海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首屈一指。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像他所说,科技没有尽头,创新不会止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登海9号玉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13号”还增产11.4%。经国家审定,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累计生产销售登海9号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874.6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1.40亿公斤,累计新增社会效益11.4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登海9号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
在李登海身上,有着数不尽的荣誉,我们知道这些难以企及的科技成果与荣耀的取得,是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的,而李先生的报告会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他小时候挨饿,年轻时候干粗活,挑粪、打炕,但农村的生活不仅没磨掉他的干劲,还让他越苦越勇。初中毕业后,李登海回乡务农,因为表现好,被选进村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1972年当上了农科队长。那时候胶东农村正提倡“科学种田”,掖县北部几个种田特别好的村还是山东农业大学和莱阳环球360手机版登录、烟台农科所的试验基地。那时候农民种的玉米品种主要还是当地的“二马牙”、“小粒红”等普通农家种子,一亩地也就打二三百斤,而小麦一亩地能打四五百斤,为什么玉米粒大,但产量还不如粒小的小麦呢?李登海动了脑筋。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当时美国的玉米亩产已达到了2500多斤。我们太落后了,二三百斤和2500斤的差距太大了。“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这也就是李登海看到当时中国的现状后所立下的理想。“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李登海把毛主席的这段话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当作前进的不竭动力。
于是此后三十多年的时光,李登海都用来在海南与研究玉米种子,并且,他不止步于一次两次的成功,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琢磨着怎样使玉米产量能更高。就在这样的坚持不懈里,一个接一个的捷报从他的玉米田里传出。当然,在海南育种期间,李登海和自己的伙伴们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凭借着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寻,以顽强的毅力愣是克服了它们。他是值得我们从心里敬佩的人,有谁又知道,在实验田里过三十一个春节的滋味呢?何况他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呀。
其实,李登海先生也爱唱歌,大多是些老歌,而他最爱唱的就是《三百六十五里路》,因为那歌词很符合他的一生: “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
或许两小时的报告会并不算长,尤其是与李登海先生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之路相比,但是,一场报告会却能折射出一个人身上感动我们、激励我们的闪光之处。就让我们用李先生反复强调的话语共勉:“科技创新永远没有尽头!一定要把自己的人生与我们的祖国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前行吧!
版权所有 环球360手机版登录 - 环球360手机app下载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