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天地
 

关于大学生活的思考

作者:         发布日期:2008-09-05     浏览次数:

      秋风四起,秋雨四至,四起四至之间三载时光已悄然而逝,看着一个个新鲜的面孔,心底不禁流转着一种淡淡的伤感。

    作为考研一族,我告别了以前奢靡而又浮华的生活,开始了“一个书包一杯水,教室学习宿舍睡”的简单生活,忙碌但再不盲目,单调却极其充实。而在这时间的罅隙里,我却常回忆于这三载似水的流年与发生在这时光之河的一些事,茫茫间仿若有悟,不妨说与母校,以表拳拳之情。

    责任与目标在萎靡的生活中风化消失

    在生活作息上,有一个词特形象,也比较说明问题,那就是“九三学社”,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上课。而实际上问题比这要严重的多,因为对于一批为数相当多的人而言,早上十点起床就是家常便饭。

    在娱乐方式上,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上网,有的甚至于专职,集中表现为以下特点:

    1.上网内容的单一化。从内容上讲,上网则主要集中于娱乐,我曾经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在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是选择看电影,聊天和玩游戏(尽管图书馆明令禁止玩游戏),当然也有大规模的查资料学习的,不过集中在期末写论文时。

    2.一次性上网时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在上网的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那就是内心渴望不停上网与相对受到一些条件限制的只能上又有限的时间,而对于这对矛盾的平衡,大多数人选择了打破,他们突破了一些限制条件。最终无限的扩大着自己的上网时间。

    显然,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危害是直接而又深远的。

    首先,目标淡化,甚至于缺失,最终造成心灵空虚。在这种不良的氛围下生活,以这种生活方式来度过自己大学的生活,无论目标如何高远,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长此以往,目标还将何存,而目标一旦缺失,生活与学习则更加盲目,没有了心灵的充实感,最终表现为极度空虚。

    其次,责任感逐步丧失,外化为碌碌无为的混日子。刚来时踌躇满怀的神情不见了,那种担负家庭希望的责任感也慢慢丧失,时间一长,刚开始的歉疚被麻木所取代,缺乏了危机意识,照吃照喝照玩照乐,碌碌无为,以极其无聊的方式打发看似空白实则珍贵的大学时光。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承认自己曾经也是这个庞大群体其中的一员,也不止一次的反思过这个问题,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与以往有着巨大差别的大学新环境的变化是产生这种病态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原因。大学生活与以往高中和初中的差别在于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它是宽松的,而非设限的;它是多元的,而非统一的……自由与解放是来到大学最直接的感受,这种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充分自由的环境和驾驭自由环境的能力。大学只是给予了你自由的环境,并没有引导驾驭自由的能力的机制,这样迷失于这种环境下的人就必然很多,所以最终演变成这样一种病态的生活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二、大学文化的载体没有承担起相应的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职责。我无意去指责什么,但客观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一些相应机构确实没有尽到他们的责任。虽名目众多,形形色色但空洞乏味的一年年的重复活动对多少人又有吸引力呢?在这种文化失职的情况下,导致了大学精神生活空白,把很多人赶到了网吧、饭桌和花前月下。

    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学校的文化载体,都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解决办法,来改善这种病态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学校的积极参与与主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第一:建立起一套以制度为保障,活动为内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缓冲机制。大学与以往初高中相比较,其重要的关节在于学生是不是有明确的目标,生活节奏是否紧凑。大学的自由环境直接导致了目标的涣散和生活节奏的散乱,这样就面临着一个重建目标和生活节奏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让学生独自面对的话,不免显得勉为其难,因此建立的这个缓冲机制就是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大学存在这样一个基础,但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又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往往大一还没有形成,大二就被破坏殆尽。而如果建立起了这样一套机制的话,大一使同学初步形成了目标与节奏,又在大二加以巩固,这样经过至少两年的缓冲,相信最终会建立起一个良好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的。

    第二:加强对学校文化载体的管理和要求,使其注重参与性与质量,担负起大学精神生活的职责。大学活动的特点名目众多、各行其是、重复不断却鲜有创新。大学活动则需要以阳光活动(像阳光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活动)和精品活动(质量上乘,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就阳光活动而言,它的举办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团体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机构与团体的协作才能完成,其规模可能比较大,那么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比较高,其职责就能完美实现!

    缺乏监督与问责机制的学生机构的公信力日益萎缩

    学生会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主体机构,在赋予了其职能的同时也给予了相应的权力,但由于这种权力缺乏监督与制衡,造成了内部的行政性腐败,凭借着手中的权力而谋取私利,君不见每每大一新生报到之时的各种办卡与被褥的卖点,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就有学生会成员入股,尤其办卡更为尤甚,除此之外,在其内部也有着各种潜规则,也成为学生常称之为的“小官场”,其公信力大为降低。

    如果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建立一套监督与问责机制,实现对其职能的制衡与监督才是根本出路。

    一、以广大学生为主体,广泛参与到监督机制之中。将广大学生纳入监督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实现权力的监督,这样就更直接、更具体对权力很好的实现了制衡。

    二、建立问责机制,使监督效果行之有效。问责机制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问责机制与监督机制实现很好的对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的行为。大学作为思想与文化的先锋,这种机制的建立宜尽快建立,这样,“小官场”必定失去生存之地。

    毁灭性的惩罚制度堵死了学生最后一条生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我发现大学的惩罚制度过于严苛,大有一棍子将人打死之嫌,而这其中最大的惩罚莫过于没有学位证书,这样从根本上断绝了其继续攻读的热情,加剧了其对未来的焦虑,甚至许多极端行为由此产生。

    我有一同学,因为违反了学校相关规定而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根据学校规定受此处分有一致命性的惩罚,那就是没有学位证,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同学更加无心学习,对于这样一条对于他而言已经是绝路的学业而言,我们又当如何劝说?

    在这个学风松动,作弊盛行的大学时代,诚然,不发学位证书有着震慑作用,但违规现象仍层出不穷,这就在一定的层次上说明这种单纯的堵死后路的毁灭性惩罚是失败的,而且也造成了有错难改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性化的惩罚就成为了一种比较良性的选择,因为它给予了学生以希望,永远留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抛弃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这样还有这样一重目的,惩罚只是针对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违规者本人,这既是法律的真谛,更应该是学校实施惩罚的原则。

    建立起一个人性化的惩罚机制,在我看来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审视旧有的惩罚机制,全面改变那种惩罚性强而效果差的情况,建立起以公益性为特点的人性化的惩罚方式。人性化的惩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在西方多采取让受罚者以参加公益活动的方式来补偿其行为过失,同时在时间、质量、监督方式都有明确规定,这样就剔除了旧有惩罚体系中不合理的成分。同时在具体的惩罚措施上不妨广泛征求民意。

    二、对原有惩罚过重的学生重新裁定,给予其改错机会,充分体现大学的人性化。大学的本原在于教化人,教人从善。以除恶来扬善不失为一种方式,但如果能化恶为善则更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行为与社会化功能不足有很大关系。只有正视每一位同学,将学生从绝路成功挽救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

    真希望能够看到学校尽快建立起人性化的惩罚机制,毕竟与前两者相比,它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也更深远,因为对于那些特殊学生而言,那是前途攸关的事情啊!

    结语

    对于母校,赞扬的文章太多了,单单缺少了对母校自身的反省。这篇文章从我想写到现在付诸笔端,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当时的我对于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和现象态度偏激,经过两年的积淀与思考,那种偏激被理性取代,由对现象的控诉到深思其内在原因,从而提出一些建议。我没有平地惊雷的本事,只是希望能够留给母校一些思考和启示。

    至此写完,终于有了一吐为快的感觉,也总算聊慰了母校的栽培之情。

                    (作者贾世忠 系环球360手机版登录农学053班学生)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环球360手机版登录 - 环球360手机app下载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