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北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党委书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做客央视,参加了CCTV经济频道的《科技走进新农村》直播节目。他重点介绍了环球360手机版登录和杨凌示范区的发展历程、科教优势与特色以及科技产业示范情况。在节目中,他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我院退休科技专家朱俊光培育成功的秦薯彩色系列甘薯新品种。 据悉:朱俊光教授用其半个世纪的时间,执着于我国的甘薯科研事业,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从1955年参加工作开始他就把甘薯作为自己终生的研究方向而矢志不渝。从事甘薯科研一年四季不得闲,冬季储藏,春季育苗,夏季试验管理和杂交制种,秋季收获。在甘薯杂交的繁忙季节,朱俊光每天提前赶到试验地,用镊子为开花的甘薯去雄授粉,一上午要做上千朵花,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一干就是三四个月。为了确保甘薯种质资源的安全,他在深秋的晚上睡在田间的架子车上或草棚中看护。多年来,没有节假日的日子对朱俊光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常说,地里的庄稼不等人。遇到农事紧张时,就吃住在农场,没黑没白地干。无论是带领学生实习、蹲点和到校外办学,朱俊光走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就把甘薯引种到那里,陕南秦巴山区和渭北高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74年,朱俊光在陕南教学基地工作期间,发现这里虽曾被称为“鱼米之乡”,但农民生活却极度困难,有的连饭都吃不饱,这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决定通过引种自己选育的甘薯良种“秦薯2号”,解决当地吃饭问题。严冬季节,为了确保引种成功,他一人坐在西安开往汉中的漆黑的货车车厢里,用自备的毛毯、棉被保护种薯,确保其不受冻。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旅程,终于到达目的地——南郑县。接着他一鼓作气,用自己设计的“双保险”苗床解决了陕南冬季种苗繁育问题,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实现了严冬季节大规模调种、育苗实践的成功。从1974年开始,“秦薯2号”在关中、陕南、山西、湖北等地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丰收,从而极大地缓和了当地群众口粮极度紧张的问题。 朱俊光几十年如一日,为甘薯科研、教学、推广和产业化开发贡献了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1973年育成“武功红”开始,他先后主持选育推广了“秦薯1号”、“秦薯2号”、“秦薯4号”及“向阳黄”、“高自1号”等经过省级以上单位审定、认定的甘薯新品种及珍贵资源。其中“秦薯2号”被列为我国不对国外交换的作物种质资源;“高自1号”因其在我国南北方均周年自然开花,自交结实率高达78.2%以上,被作为自交系材料被国内19个省区的38个农业科研单位广泛引种,并和“向阳黄”被列入我国现阶段可以对国外交换的作物种质资源。 为了保障甘薯育种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无分文科研经费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朱俊光把科技服务的微薄收入和奖金全部投入都拿了出来,在环球360手机版登录建成了西北地区惟一包括育种、栽培、保鲜、贮藏和加工配套的甘薯科研教学基地,现保存上百种甘薯种质资源,为丰富我国甘薯品种资源做出了贡献。 几十年来,朱俊光凭借刻苦钻研和勤奋实干的“铁牛”精神,排除世俗的压力与非难,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他自谦的话来说,就是“小人物”干小作物,小作物干成大产业。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在人们的眼中,他不像个研究员,更像是一个农民,只不过多了一副眼镜罢了。他先后被聘为安徽、陕西、湖南、湖北等省市主要甘薯产区的农业顾问,一年四季,风尘仆仆,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现场示范,指导甘薯生产。为了不增加当地政府负担,经常自己花钱住旅店,在街上买饭吃。1999年受聘任宝鸡市政府农业科技顾问薯类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后,每次去专家大院,朱俊光尽量不让地方单位用小车接送,一般都是坐长途车。无论是在自己创办的杨凌薯类研究所还是在育苗大棚,遇到农民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时间长了,连妻子、孩子也都被他拉进了甘薯工作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甘薯家庭”。 1996年,朱俊光退休了,但他壮心不已,仍然坚持在甘薯科研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第一线,将自己所学更好地服务回报。1998年,他选育的“秦薯4号”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以其高产、稳产、优质、商品性好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许多农民依靠这个品种发了家,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他们把“秦薯4号”亲切地称为“市场薯”。“秦薯4号”先后引种到全国20多个省,累计推广200多万亩,增值2.5亿元。目前,陕西秦薯系列甘薯良种的四分之三是由朱俊光主持选育的,部分品种已被引入美国、东欧和中非。他也被依靠甘薯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红薯王”。担任宝鸡市农业科技顾问3年来,他先后指导开展了甘薯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和组装配套,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甘薯示范推广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两年实现了宝鸡市甘薯良种化。在此基础上,与宝鸡市农科所合作选育并从国内外新引进特种优质专用甘薯品种30多个,并形成了具有红、白、橙、紫、黄等多种颜色的彩色系列甘薯品种群。
(张春宏摘编) 责任编辑:HW |
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