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五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服务好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学院学科布局,学院积极延揽人才,加强大豆团队建设。近日,学院引进的王幼宁教授、张森磊副教授先后报到入职,极大地加强了学院在大豆方面的研究力量。8月11日,学院在203会议室召开大豆团队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正式组建大豆科技创新团队,听取团队成员关于团队发展的意见建议。单卫星院长、张海成书记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科研副院长王东教授主持。
单卫星院长讲话
张海成书记讲话
王东副院长主持座谈会
研讨会上,张海成书记对新入职的人才表示欢迎,并就关于如何做好团队建设与管理提出指导。张书记指出,团队负责人要勇挑重担,整合协调资源,与团队成员共同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团队内部要有明确的共识,统筹安排好各项资源,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做好发展定位,根据团队使命制定近期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和研究体系,做好自己的文章。平台是我们的旗帜和影响力,团队应在平台建设方面做好布局谋划。张书记表示,为扶持团队发展,学院将在条件、平台、经费、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单卫星院长介绍了学院大豆方向的发展规划,分析了学校大豆研究的有利基础,并对新的团队提出3点要求:一是要做创新研究,坚持质量导向,突出旱区特色;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机制,互相协调,加强与外部的交流研讨;三是要制定团队3-5年的发展规划,服务好学校双一流建设,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王东副院长希望团队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凝聚目标、精诚合作,建设西北大豆研究高地。
王幼宁教授汇报
参会教师发言
团队负责人王幼宁教授从“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提出团队发展的“六个一”的建设目标,建设大豆规模化遗传转化平台、大豆耐盐碱/抗旱标准化育种联合鉴定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的设想,推动学校大豆研究中心建设,以及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汇报了团队建设的初步规划与思考。李得孝副教授、刘萌娟副研究员、张森磊副教授等从团队优势、研究方向、团队合作等方面汇报了团队建设发展的思考。
大豆创新团队的成立为学院进一步加强大豆创新研究,补齐研究短板,服务好国家大豆产业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幼宁教授,女,陕西咸阳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学博士,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华中农业大学工作,2023年7月入职学院,主要从事大豆养分高效、耐盐抗旱的分子机理、种质创新及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农业农村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项目11项,在The 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作物学报等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4篇,获批专利9项,先后荣获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优秀青年”、“科研成果突出者”,华中农业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植科学院“教学贡献奖”、“植科最受本科生欢迎的授课老师”,指导多名本科生荣获“学士学位论文创新奖”等奖励和荣誉。
张森磊副教授,男,河北邢台人,2021年于匈牙利科学院生物学研究中心(塞格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7月入职学院。主要从事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分子机理解析和大豆种质创新及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先后在Nature Plants、The 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篇。
编辑:
终审:
版权所有 环球360手机版登录 - 环球360手机app下载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